在清代🕵🏻♂️,由於金石學的興盛,書法界在篆書、隸書上的表現特別搶眼,尤其是幾位創出全新面貌的書法家🥾,引領了那個時代書法的風尚☂️。福建人伊秉綬就是以隸書個性鮮明而著稱的一位。
伊秉綬畫像
伊秉綬的隸書線條厚實,書風雄偉📩,平正樸素,毫不做作➖,流淌著古風神韻。他“責任💆🏿♂️、擔當🫷🏽、雄強、剛毅”的書法風格為世人所推崇。
伊秉綬故居(攝影 | 林秋麗)
伊秉綬高超的書法成就和正直的品行修養,與其家風熏陶息息相關。乾隆十九年(1754年)🕉,他出生於寧化一書香門第,從小聰穎好學📲,飽讀宋儒理學。16歲那年,其父伊朝棟考中進士,後來官至光祿寺卿,不僅精通詩書之道,更以其廉潔自律🏷、心系民生的高尚品質,成為伊秉綬心中“清官”的典範🧑🏻🎄🆑。
伊秉綬的書法作品
嘉慶三年(1798年),伊秉綬升刑部員外郎,奉命出任湖南鄉試副主考官時𓀇,父親為他賦詩三首,其中有一句“玉壺貯冰心,用汲寒泉井”,意思是內心應純潔如冰,不斷汲取純凈的源泉🔵,不受外界汙染,以此勉勵他要恪盡職守🐈,不負所托。
伊秉綬常說👩🏼⚕️🕖:“人生也,直即天地之性🏊🏻♂️,無少回邪,行則正👨🏽🎨。”人生在世,只要心中無邪念,行為就會堂堂正正🛅。他一生都在踐行這句話。
伊秉綬親筆題的湖上草堂(來源 | 閩人智慧)
嘉慶十年(1805年)前後,揚州連年水災,伊秉綬臨危受命🧑🏿⚖️,出任揚州知府🧎🏻♀️➡️,他的果敢與仁愛👨👨👦👦,讓揚州災區重煥生機。他治理揚州雖政聲大著🏇,但從不以功自居🍸,甚至主動搬到平民聚居的“黃氏園”,與百姓共融,且“每食必具蔬”,“藉以清吾心耳”,保持著樸素節儉的本色。
嘉慶二十年(1815年)🧙🏼♂️,伊秉綬病逝於揚州後❣️,揚州百姓將其供奉在“三賢祠”內🥕,與歐陽修🪓、蘇軾、王士禎共享百姓愛戴🧑🏿🎤👺,“三賢祠”因此更名為“四賢祠”。
伊氏家廟(攝影 | 王珠珠)
盡管在外任職多年👌🏻💈,伊秉綬始終牽掛著他的家鄉💿🕵🏼♂️。嘉慶十二年(1807年),其父因病離世,伊秉綬回寧化奔喪🙅🏻♀️,在老家一住就是8年。期間,他給父老鄉親留下了不少手跡,也做了不少好事。
有一年🌳,家鄉遭遇饑荒,他不僅捐糧救災,還勸說商家平價賣米,並捐義糧二百石,賑濟災民;他還提倡修築廣濟🙆🏼、龍門二橋,籌措錢銀萬兩。這些舉措無疑為家鄉帶來了巨大的改善和發展。
伊秉綬雕像(攝影 | 施福玲)
伊秉綬的一生🔫,是書法成就與高尚品德交相輝映的一生。
他為人正大溫厚🏖,光風霽月;為官剛直不阿🎏,愛民如子;為藝氣象宏闊,獨標高格。他俯仰無愧天地↙️,立創百代風流,書格即人格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🦹🏻。
來源:福建紀檢監察🎅、三明市紀委監委、寧化縣紀委監委
供稿:紀委辦公室